美国并不像我们所说或者看到的那样负债累累。
第一,在国际贸易中积极推广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俄罗斯、巴西等国加速推进本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相当遥远,即使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这一阶段性目标,也要跨越许多障碍。第四,支持国际货币体系重组,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制约个别大国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为应对危机和防范风险,国际上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势头趋强,东亚、东南亚合作意愿仍是主流。在与我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东南亚地区,包括已经与我国实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东盟自贸区,不少国家的银行体系很不发达,可以兑换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更是稀少。近年来,东北亚、东南亚安全局势频频出现危机或争端,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可能借周边安全变局继续制造事端,进一步拉大国抗衡中国。
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发达,外汇交易不够方便,汇率避险机制不够健全,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三是拓空间,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积极力量,支持货币区域化潮流,为人民币区域化争取发展空间。我们只集中讨论一点:向前看,北京市公共交通体系可持续运行的长久、治本之策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必须下最大决心,加快建成如纽约、东京、莫斯科等城市那样的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的蛛网状轨道交通系统,首先在中心区要发展为蛛网状。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城市交通体系却陷入频繁发生严重拥堵的不良状态,显然是社会公众与管理当局不可接受、难以容忍的。也一定要防止以建地铁设施为口实而趁机扩大征地拆迁范围的扭曲行为,地铁出入口在设计上必须尽量少占用地面(地皮)。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当下中国与祖国首都,我们必须以最高的重视程度,尽快形成具有远见和水准的对策方案,力争尽快化解这个社会生活所日复一日面临的巨大的阴影与威胁。直率地说,笔者认为北京市已形成的治堵方案,虽然能产生缓解首都交通拥堵程度上升速率的一定作用,但还只是包含了一些逼出来的治标之策,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标本兼治,治本为上的高水准。
第三,应充分运用在我国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扩张政策存续期,毫不迟疑地安排运用必要的财政资金,吸引和拉动其它可能调动的社会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如北京地铁4号线PPP框架下引入的香港资本力量),投入各城市最急需的线路建设促其加快完成。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市公交体系 轨道交通 。
中心区大幅提高停车费标准,也只能起一点有限的缓解作用,同时又付出了增加社会矛盾和公众不满的代价。最近北京治堵方案及相关问题,成为北京和全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应强调,一定要注重施工安全。同时,凡是可以有作为的治标之策,也应抓住不放:除北京市此次限购、提高停车费等之外,更加柔性和具有帕累托式改进特征的措施(如更醒目、更合理的导流标识、纠错(调头)指引与通道,可很快实施的路径改造、瓶颈段路面扩宽、回路打通以及在限速、限左转、限右转等方面过苛的不当规定的纠正,等等),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责成有关部门具体落实。
同时,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已开工、应提前开工、应尽快开工的各条线路建设。还会有相当比重的社会成员,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推迟自己购买私车的时间,更倾向于完全借助轨道交通等(城铁、地铁再加上地面公共汽车)解决上班出行问题。交通拥堵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时间与效率损失,更加严重的尾气排放、空气污染和公众的不幸福感。我们对此已别无选择,公共财政的支持也无可回避。
关于北京公共交通体系过去已经形成的矛盾积累和其背后的原因(与规划、管理和决策行为短期化机制等都有关),不拟在此展开讨论国力强大、技术先进如美国,其空间探索中照样出现过不止一次航天飞机机毁人亡的事故悲剧。
但从根本上说,可持续的民生改进依靠什么?没有统筹、协调发展中的经济建设后劲,一味只注重短期民意的民生改进,将落入吊高胃口而不可持续的境地,那种拉美式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会把整个社会拦阻在中等收入陷阱中而一蹶不振。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 以人为中心,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件事情(过程)的内在要求,不可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应简单化地提出只取其中之一的命题。
对民生的改善必须继续高度关注、大力促进,成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具体表现。理论上说,GDP并不等于经济建设,所以,改变GDP挂帅和以GDP为中心,并不等于要改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不能就此落入唯生产力论和完全的经济决定论的极端,但生产与分配、原生与派生、原发作用力与继发反作用力,是绝对不可颠倒的,硬要反过来,就必受客观规律的惩罚。铁道部的问题如此,节能降耗和生态保护的问题如此,改进公共服务方面的许多问题,也莫不如此。矛盾凸显,中央决策层已对此清晰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一统领全局的主题与总纲,并进一步体现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加强改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直接关联到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小平同志留给全党全国的最基本的政治遗产和大政方针。
中国已走在世界前沿的高铁事业,因此次事故遭受了一次打击,但这毕竟是阶段性的压力与曲折,中国高铁的前沿地位未变,还要继续发展。——可持续的民生改善需要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事故和挫折,警示我们的是如何追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质量的经济建设,决不应引申出放弃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认识误区。GDP指标具有明显的缺陷,但现阶段世界各国在经济统计上,还不得不用这个技术性指标。
改进民生客观上还需要大力改进分配体制与机制,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紧密结合起来,但决不应引申为可以用分好蛋糕来取代做大蛋糕的前提、基础性地位,决不可理解为在全局意义上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转向以分配为中心。——经济增效、社会发展、转变方式、改善民生,都需要并呼唤着改革,而改革最终还是为了促发展、惠民生。
科学发展观的哲理基础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实践层面坚定不移地扩大和提升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与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增进人民福祉的物质条件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他如造船、矿山机械、深海勘探等技术中国已有长足发展,接近前沿领域,都值得举一反三,全面加强事故和不良事件的防范——可以慢一点,稳一点,但积极发展与追求后来居上的赶超,一定要坚定不移。要提升质量、效益和实惠,必须以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但如果将这些归之为需要 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岂不是严重的逻辑混乱和错开药方、自断命脉?总之,党中央在大政方针层面,业已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升华版,我们在坚持主题、贯彻主线的工作中,显然还需要澄清糊涂观点、排除认识误区,保持和增进战略头脑的清醒度,坚持五个统筹之下的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中心任务不动摇,构建好经济、社会、人文全面发展的协调机制,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有远见、有作为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义无反顾、脚踏实地地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宏伟目标。我们需要承认,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凸显中遇到的一系列质量、效益、民生等问题与挑战,背后都有改革不到位(往往是严重滞后)的问题。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建设 。——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防范事故,决不应因噎废食,忽视发展这个硬道理。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长时间内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吗?前车之鉴未远,现在却出现一种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张,论据和表述不一,直接背景主要是中国前些年黄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凸显,建设蒸蒸日上,但建设质量(增长质量)却滞后,社会福利增进赶不上人们心理预期的提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激发了大幅改善民生的普遍热望和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不满情绪等等。关键是事故之后管理当局的态度与作为。
不久前中国甬温线的动车事故,教训深刻,面对已发生的生命财产损失,任何掩盖矛盾、推诿责任、否定一切的态度,都是错上加错,只有亡羊补牢、全面改进、防患于未然,方为正确的处理方式。把这两件事扯在一起,是偷换了概念。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曾强调,要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放弃、不应淡化、不可动摇,但必须升华或升级。这种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把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升华为 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与时俱进、更为周密的认识表述,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正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升华版,而决不能理解为对前者的放弃。发展和科学发展,必然、必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可持续地改进民生、推进社会发展、提升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大前提和物质基础。
任何国家在发展中都有事故。——关于反对 GDP主义、GDP挂帅,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能以GDP等同于经济建设进而否定后者的中心地位。
经济建设的实质,本指由建设带来的可持续的民生实惠,因此,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度重视质量、效益、可持续性,而且必须强调,在中国未完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革之前,任何质量、效益的提升和民生改善,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与体制创新、机制转换问题紧密相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从根本上决定财政分配、社会生活、民生水平。
近年中国的事故多发,一方面暴露了我们经济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资讯传播日益发达有关。今后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加入其他指标来改进关于经济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价,但不以GDP挂帅、GDP为中心,决不意味着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顶: 442踩: 4787
评论专区